近几年来,管道市场出现了很多假“洋品牌”,披着洋品牌的包装,打着“德国进口”等口号来浑水摸鱼,实质上只是在国内一些小作坊贴牌生产的产品,企图以光鲜亮丽的包装来蒙骗消费者。
为什么这些企业选择铤而走险,选择做假“洋品牌”呢?
其一,消费心理使然。部分消费者存在盲目崇拜“洋品牌”,消费心理上产生——洋产品等于安全的伪命题。迎合这一消费心理,有需求就有市场,假“洋品牌”乘机而入。
其二,价格的飞跃。企业挂着假“洋品牌”的名字,国内生产的假“洋品”标榜着源自于国外,让消费者产生“运送成本的增加,价格高也理所当然。”的想法,对外销售价格高于同类,都让消费者觉得产品合情合理。在利润猛增,赚得更多的强大利益下,假“洋品牌”这个IP不法行为变得没那么重要。
而消费者则以为自己选择了真洋品牌,换来了高质量。其实不然,消费者可能得到的是低标准、高价格、无售后的劣质产品,为家庭用水安全埋下了隐患。
假“洋品牌”,一般都没有自己的管道产品生产加工工厂,全部的产品都是委托小作坊进行代加工的,产品研发就更没有了。但原材料从何而来,流程是否符合规范,遵循哪个标准,质检是否过关,挂牌的假“洋品牌”真的知道吗?这个不得而知。但是可知的是,消费者到手的极大可能是粗制滥造、质量低劣的“进口货”。
另一方面,“假洋牌”都是一些小商家的投机行为,无法给消费者提供正规的试压验收服务,安装完直接投入使用,而这也大大增加安全隐患,易出现漏点、水管爆裂的情况。新家刚装完,一旦爆管,那你还得挖开重新再来、费时、费钱、费精力。
而售后,在没有质保承诺,试压测试的情况下,假“洋品牌”就更无法担责了,很容易发生扯皮,这是施工、人为的问题,暗着里产品“一经售出,概不退换”,消费者到最后只能自己负责。
现在管道市场已混迹不少“假洋品牌”,作为我们该如何避雷呢?
看!运用我们的火眼金睛,查看产品的文件证明、商标注册信息、水管外表标示、境外工厂信息地址等关键信息来鉴定:
真正的进口品牌管道上有执行的国家标准缩写,品牌名称、产地、规格等信息。科普下,中国的标准缩写是GB,国际标准缩写ISO,德国标准缩写是DIN,美国标准缩写是ANSI,法国标准缩写NF等等。国内市场上,常见的假“进口品牌”以生产地为德国居多,细心查看你就会发现很多德国假“进口品牌”管道上印的却是GB/T国标标准和进口原材料。购买前,大家要仔细观察一下管道上的喷码信息。
三纸分别指该进口产品的原产地证明、法院法人证明及进口报关单。
「原产地证明」是指出口商提供的货物原产地或制造地的一种证明文件,相当于产品的出生证明,我们查看一下,就能切实知道进口水管来自哪里。「法院法人证明」是由原产地所在地法院盖章提供的,消费者在购买前可让商家提供法院法人证明来查看是否是真。「进口报关单」是指产品从海外运至国内的证明单据,但仅能证明进口水管由海外运进国内,会存在不法企业把产品运到保税区游一圈而取得等情况。所以,查看「进口报关单」时,也需要与「原产地证明」与「法院法人证明」同步查看。
谨记,在购买前,记得咨询商家提供洋产品相关的原产地证明、法院法人证明及进口报关单。真的进口产品会有以上所说的相关文件,如果没有,你有可能遇到了假“洋品牌”。
二看!品牌商标
品牌商标不是看商标是否有防伪标识,是指商标背后的申请人信息。我们可通过“中国商标网”进行查询商标。真正的洋品牌搜索显示结果,申请人有一位或以上的境外品牌方直接注册并持有的。相反,如果搜索显示的所有申请人结果为境内注册公司,那就说明并非国外实体品牌企业,国外也根本没有这些品牌,只是宣传时,挂上了响亮的“洋头”,这就需要我们小心谨慎。
一般情况下,真进口品牌在国外会有属于自己的品牌总部与工厂。但是假“洋品牌”在国外可能没有自己的品牌工厂,甚至他们还惯用“篡改历史”的做法,用国内注册的商标代理国外产品,把代理产品在国外的工厂转换到自己的品牌下,给消费者造成该品牌在国外有直属工厂的假象,偷梁换柱之后一个新生的“本地品牌”摇身一变就成了“国际大品牌”。
结合前3点的情况下,我们也需看看品牌的境外工厂信息地址,可在网上查询,比对相关信息,确认是否为真进口品牌。
真假难分,还是需要我们多看,多留个心眼,避免上当。同时,我们更需把注意力从聚焦在产品的质量、服务以及消费体验上。